别让群租房成为城市安全的“隐秘角落”
时间:2025-08-21 16:52:55 作者:佚名 来源:中国建设新闻网
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,并排摆着3张大床,床与床之间以置物架隔开,阳台上也摆着一张大约1米宽的床,除去这些,房间里仅剩下“L”形的通道供人走动,大床日租100元,阳台床位日租60元。针对此种现象,《住房租赁条例》作出了禁止性规定,厨房、卫生间、阳台、过道、地下储藏室、车库等非居住空间,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。
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,民房改群租房的现象如“隐秘的角落”般悄然存在。一些房东为追逐利益最大化,将原本用于居住的民房分割成“胶囊间”,阳台变厕所、厨房改卧室,甚至将非居住空间改造为出租屋。这种乱象不仅破坏房屋结构、加剧邻里矛盾,更埋下消防、卫生等安全隐患,成为城市治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。破解这一困局,唯有以法治为尺,依法“查房”,才能守护城市居住的安全底线。
群租房的存在,本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无序扩张。房东通过违规分隔、改造房屋,将居住空间“榨取”到极致,导致人均居住面积不足、公共设施超负荷运转。
群租房并非法外之地。《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》明确禁止将非居住空间出租,要求人均租住面积达标;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规定住宅改经营性用房需经利害业主一致同意;《住房租赁条例》更将“非居住空间禁租”“单间人数上限”等标准上升为全国性规范。然而,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物业服务企业缺乏执法权,仅能劝阻上报;租客为低价住房妥协于安全隐患,形成“需求掩护违法”的恶性循环。破解之道,唯有强化依法“查房”的刚性约束。各部门需建立联动机制,运用大数据监测水电异常、动态排查违规改造,对拒不整改的房东,依法处以高额罚款、责令停租,形成震慑效应。
根治群租房乱象,既要“堵”更要“疏”。从需求侧看,大量外来务工者、新市民面临住房需求,群租房成为无奈之选。因此,治理不能止步于“拆隔断”,而需构建多元住房供给体系。政府应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,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开发合规低价房源,推动“租购同权”落地,让群众“住得起、住得安”。从供给侧看,需压实房东与中介机构责任,住房租赁企业须建立房源档案、规范押金管理,违规者纳入失信黑名单。
唯有在法治框架下平衡供需,才能斩断群租房滋生的土壤。依法“查房”不仅是执法行动,更是对民生的守护。当法律条文转化为实际行动,当多部门协同形成治理合力,群租房乱象将会逐步消弭。城市的安全与温度,需要法治的刻度与人文的关怀共同丈量。唯有以法治为基、以民生为本,才能让每一间出租屋成为安居之所,而非悬于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上一篇:筑牢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法治堤坝
最新信息
- 2025-10-20省住建厅召开2026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会
- 2025-10-17张军会见联合国副秘书长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·安德森
- 2025-10-17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五卷开展学习研讨
- 2025-10-16省住建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5年度第九次集体学习
- 2025-10-15最高检党组第五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召开